头条新闻

广州分院系统新增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凯发网

发布时间:2023-11-23 来源:办公室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名单,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系统2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地化所何宏平为地学部院士,深圳先进院郑海荣为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

  何宏平,矿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7年生,浙江东阳人。198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1年和1999年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矿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3-2004年在法国insa-lyon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何宏平主要从事矿物学研究,在矿物表面作用、矿物生长理论和矿物资源利用等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提出早期地球活性氧源于矿物表面反应的新认识,发现矿物纳米晶粒堆砌生长的新机制,创建了矿物性能调控和稀土绿色开采新方法;推动了矿物学理论创新与学科融合发展,为稀土和黏土资源的绿色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曾获国际黏土学会杰出成就奖(aipea medal)、美国黏土学会jackson奖、法-中科学与应用基金会首届gilles kahn奖、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李四光奖、南粤百杰、金锤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和奖励,并入选美国矿物学会会士等。

  郑海荣,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7年生,安徽长丰人。2000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博士后、项目科学家,2007年回国工作。任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医学成像技术装备工程实验室主任、paul c. lauterbur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主任。2014-202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所长。

  郑海荣主要研究医学成像与医疗仪器系统,声学/磁学生物物理。提出隐正则化稀疏快速成像理论和高速成像电子学新体系,突破了医学磁共振成像速度慢的难题;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成功研发我国第一台3.0t高场磁共振、国际首台5.0t超高场磁共振并实现产业化,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提出声辐射力生物测量新方法,研制成功新一代无创超声弹性模量成像仪器,实现了超声换代跨越,在全球逾千家医院使用;提出超声辐射力神经调控新原理,研制成功世界首台无创伤型脑神经调控仪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先后主持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科技先导专项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曾获何梁何利科技青年创新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和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先后担任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科学理事会(isc)中国委员、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联合会(ifmbe)执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附件下载:

网站地图